建议每周上班不超过44小时?太荒唐了!
全国两会上,一条看似平常的建议引发舆论风暴——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提出"明确双休制为基准,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耐人寻味的是,《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早已白纸黑字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这场"将法定标准当改革建议"的荒诞剧,恰似一面照妖镜,
全国两会上,一条看似平常的建议引发舆论风暴——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提出"明确双休制为基准,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耐人寻味的是,《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早已白纸黑字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这场"将法定标准当改革建议"的荒诞剧,恰似一面照妖镜,
“超7亿的劳动者能安心就业、幸福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与此同时,司法为创业、就业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服务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实现良性循环。”
随着零工经济平台蓬勃发展,直播带货、外卖骑手等群体的劳动保障困境持续引发社会关切。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守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江苏省常熟市,就有两位新业态从业者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来自山东淄博的肖月(化名)做了近一年女外卖骑手。此前,她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半月板旧伤复发,不得不停工两周,收入骤减。雪上加霜的是,因没有工伤保险,医疗费用只能由她自己承担。“怕受伤,怕被投诉扣钱”,道出了对职业风险的担忧和无奈。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法院依法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800余万件,其中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案件近550万件……
在其发布的视频中,黄毛毛含泪讲述因脚本沟通不畅,艺人张大大在酒店对她展开了长达两小时的“残忍折磨”,包括恶毒辱骂,用枕头、茶几、玻璃杯砸她,将她电脑砸毁,并对她飞踢一脚,之后还让保镖摁住她道歉等。
8小时工作制,为什么如今这么难执行?今天来说说八小时工作制的来历和如今为什么会这么难?当今社会,八小时工作制却仿佛成为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加班、熬夜成为了许多人的工作常态,996、007 等超长工作模式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八小时工作制的
2024年11月2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
面向社会全面深入地公开抖音的算法基础运作原理、运营机制,全面公开抖音的社区规范、审核标准、审核机制;完善推荐算法,加强内容多样性探索、兴趣探索,进一步完善推荐屏蔽词设置、不感兴趣等功能建设,给予用户更好管理推荐内容的能力;加强算法在谣言治理的应用,将辟谣内容精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关系到灵活就业者的那些事儿,据统计,现在我国有超过2亿人口,都属于灵活就业者,但如果说实际上的话,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大,这个群体,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
近日,有网传通知显示,骑手过度跑单,将被平台强制下线。12月17日,美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确实有相关举措。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优化疲劳管理机制。当骑手APP检测到骑手工作时间过长时,起初会提示骑手休息,如果骑手没有理会,最终会强制骑手下线并休息。对于具体强制下线的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99万家,全年共帮助3亿人次劳动者就业、择业和流动,为5000余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服务,其中约40%是制造企业,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99万家,全年共帮助3亿人次劳动者就业、择业和流动,为5000余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服务,其中约40%是制造企业,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99万家,全年共帮助3亿人次劳动者就业、择业和流动,为5000余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服务,其中约40%是制造企业,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公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
日前,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信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很多人今天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手机好像装了眼睛,当人们阅读某篇新闻后,App会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软件也好像有了耳朵,你不经意聊到某个话题、打开某个链接,大量相关信息立刻闻讯而至……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算法时代”:算法便利了我们的智能生活,也悄然带来了信
算法“偏好”不能再任性了。据《工人日报》报道,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明确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和同伴随便聊了个啥,APP像长了耳朵似的立马就给你“投喂”相关内容;同一时间预订同一趟航班,不同账号显示的机票价格能相差成百上千;一些游戏类内容专挑青少年下手、养生类谣言专挑老年人推送……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都是算法在“捣鬼”。
有段时间我常常反思,是不是我“村味”太重了,怎么短视频平台老给我推送农村大妈传闲话的视频,要么是儿媳妇吐槽婆婆又凶又抠,要么是婆婆讲究儿媳妇又懒又馋。后来我才想明白,这都是算法的套路,因为这些家庭矛盾最能挑动普通人的情绪,而愤怒、躁动的情绪则是流量的不竭源泉。